1. 主页 > 资讯

记承天寺夜游赏析(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)

本文目录

  1. 记承天寺夜游表现苏轼怎样的情感和精神品质
  2.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形象
  3.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
  4. 记承天寺夜游,里面写出了月亮的哪些特点美在何处
  5. 记承天寺夜游内容分析

一、记承天寺夜游表现苏轼怎样的情感和精神品质


记承天寺夜游赏析


《记承天诗夜游》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,自解、自慰、自我排遣,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。

原文:

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。

念无与为乐者,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。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。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(xìng)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

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

简析: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,选自《东坡志林》卷一,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(1083年),当时,作者正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谪到黄州任职。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,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。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,自解、自慰、自我排遣,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。

二、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形象


记承天寺夜游赏析


承天寺夜游,苏轼独立在湖畔,一袭白衣在月光下若隐若现。他的眼神炯炯有神,仿佛在凝视着远方的山水,思绪万千。

微风拂过,拂动他的衣袂,轻柔而又如此清雅。在这宁静的夜晚,苏轼的形象仿佛和自然融为一体,充满着诗意和境界,让人仿佛置身于他的诗篇之中。

他的风姿不仅是一种身体的姿态,更是一种心灵的姿态,散发着深深的魅力。

三、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

记承天寺夜游

【宋】苏轼

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。念无与为乐者,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。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。

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

译文:

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(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,可不译),(我)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,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,(于是我就)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。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,于是(我)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。怀民也没有睡,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。

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,水中的水藻、荇菜纵横交错,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。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?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?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。

扩展资料:

四、记承天寺夜游,里面写出了月亮的哪些特点美在何处

作者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、竹影斑驳、幽静迷人的夜景,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,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,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。

五、记承天寺夜游内容分析


记承天寺夜游赏析


第一层叙事,用字极简,淡泊而流畅。

第二层写景,用比喻写出月色之美,恰如其分写出景色之幽美。

第三层转入议论,包含被贬之悲凉和由此遭遇而悟出的人生哲理,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自得其乐的达观与自适

声明 : 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以及网络,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,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i084881@163.com,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。